百年老站旧貌换新颜 |
2025年01月14日 |
1月5日,随着K5203次列车缓缓驶入京沪铁路沧州站,标志着中铁六局建设的沧州站升级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车。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老站重新启用,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更新的步伐。 始建于1909年的沧州站,曾是津浦铁路的重要站点之一,主要承担着去往华东、东北、西北等方向的旅客运输任务。老站房于1976年改建后一直沿用至2023年12月,停办客运业务开始升级改造。2025年1月5日,新站房正式启用恢复办理客运业务。 中铁六局将铁路车站改造纳入城市发展需要整体目标,以交通综合枢纽带动城市更新,打造站城融合、活力提升、东西织补的城市发展新面貌。此次改造是在既有站房原址上进行,站房总建筑面积12983平方米,维持既有线侧平式站房布置;站场设计规模为3台7线,涉及站台、雨棚、旅客地道和天桥改造施工。北京公司、建安公司、电务公司分别负责站场、站房以及四电方面的施工任务。 兵贵神速,闯关“三步过渡” 此次站改施工不仅组织难度大、安全风险高,还有来自工期的压力。为了实现2025年春运前开通目标,北京公司时间不断、空间占满,不断优化施工方案,将原计划18月的工期缩短至一年,确保车站按期投入使用。 高效的施工进度,得益于精细的施工组织。北京公司制定了“三步过渡”站前施工组织方案,第一步过渡完成1、3站台雨棚拆除、先期段旅客地道主体、正线道岔拆除,便线铺设及拨接;第二步过渡完成2站台雨棚拆除、新建旅客地道、新建天桥、新建站台、新建雨棚、圆涵顶进、便线回拨至I、II道正线;第三步过渡完成3站台剩余站台及雨棚、开通新计算机联锁、正线道岔插入、咽喉区线路改造、捣固开通。期间,建设者们共完成Ⅱ级封锁7次、Ⅲ级封锁201次,所有任务均安全正点完成。 站场改造环境复杂、工序繁多,几乎涉及了所有形式的营业线与邻近营业线施工,每一次施工就像是一台精密的“外科手术”。施工过程中,技术人员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BIM等新技术,打造了智能施工协同管理(GIS+BIM)平台,对既有线及站台、新旧旅客地道、钢结构天桥、钢结构雨棚、周边环境等建立BIM模型,开展可视化进度模拟、既有线过渡改造施工工序模拟、轻型站台墙模板三维技术交底,确保施工安全有序推进。 科技赋能,打造“沧浪之舟” 站房候车厅屋顶采用钢网架结构,网架最大跨度约为90米,高度21.275米,网架提升部分面积为3600平方米,这是站房施工的关键。建安公司运用BIM技术、MIDAS/Gen等软件对站房整体施工建模,对钢网架提升过程进行3D仿真模拟和受力分析,网架提升施工过程中采用“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技术”和“原位拼装+整体提升”施工工艺,配备3台液压泵源系统、12台液压提升千斤顶及12部传感器,由计算机同步控制提升系统实时监测每个提升点的载荷变化,顺利将重达230吨的站房屋面钢网架提升到设计高度。 站房外立面幕墙总面积达1.88万平方米,涉及石材、铝板、玻璃幕墙等多种材质,建安公司采用斜面石材龙骨定制、外挑檐口分段整体提升、石材幕墙离缝开放等施工方法,多次优化外立面风格,并通过BIM模型精准定位幕墙的龙骨和面层空间,在安装前对连接件进行3D扫描,实现一次安装就位,确保了外墙整体成型效果。 改造后的沧州站站房整体造型以“沧海之舟”为建筑立意,天花板上的图案是对船、帆与桨,与‘沧海之舟’和‘运河文化’遥相呼应。此外,在候车大厅屋顶外部铺设了约2000平方米的光伏板,利用太阳能为车站提供可靠的备用电力,彰显沧州站绿色、低碳的设计理念。? 精工细作,确保“电”力十足 在四电施工中,电务公司针对多专业交叉作业,反复优化论证施工方案,建立“横道图”及时掌握项目推进情况。针对既有站改造工程电缆迁改,采用“明示化”施工工艺,避免电缆在迁改及施工中造成损伤。针对线缆及设备安装,利用站房、旅客天桥、站台的施工图及成品效果图,挂图明示线缆及设备安装位置,确保施工一次到位。 新建站房所站馈电源取自既有35千伏所,不足以满足用电需求,增容改造是工程重难点之一。电务公司采用先进的电力设备和技术,将变电所容量从原有的4000千伏安提升至5000千伏安,配套采用电器火灾报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、综合自动化系统等智能化电气设备,有效提高设备的运行性能,实现了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操作,大幅提升变电所的运维管理水平。 施工中,电务公司落实“网格化”安全管理模式,按照定格、定人、定责的“三定原则”,开展全天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,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施工作业面,确保项目施工安全可控。 焕然一新的沧州站,不仅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,更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、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质,更好地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。 |